欧洲智库学者:中欧卫生合作 共创人类新未来
前“欧洲之友”智库政策研究主任沙达·伊斯兰(Shada Islam)近日在中国日报刊文称,欧洲和中国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是建立持久的卫生伙伴关系。双方应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共享卫生数据、设立多边投资平台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全球健康福祉、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中欧双方的共同目标。
文章说,大国之间的对抗和零和博弈增加了处理两国诸多方面关系的复杂性,中美关系的日益紧张更是给全球格局蒙上了阴影,也对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在地缘政治风暴的背后,尽管存在相互指责,欧洲和中国都清楚地知道,它们必须努力合作,共同打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美国也是这样想。
事实上,未来的合作框架不能只涵盖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还必须包括其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要想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就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立场,着眼于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当前这样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世界,我们要齐心协力遏制气候变化,共同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复苏,我们还要密切合作,战胜当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其他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文章称,几周前,李克强总理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讨论了双方共同开展新冠病毒研究和疫苗开发工作,为中欧合作迈出了新的一步。6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共同主持第十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对话通过视频方式举行。
欧洲和中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然而,分歧必须让位于务实合作,这就是“欧中2025议程”的重要之处。预计李克强总理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峰会时敲定这一前瞻性路线图。
中欧需要在四个关键领域摒弃分歧,携手合作,它们分别是:促进疫情后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共建全球数字化未来,以及最重要的是打造持久的卫生伙伴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告诉世人,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尽管有人并不这样认为,但富人与穷人、男性与女性、就业与失业、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有这些不平等现象在疫情导致的封锁期间显露无疑。
展望未来,如何构建中欧卫生伙伴关系?有以下几个重要途径:
首先,在各国努力研发新冠肺炎疫苗之际,人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一旦这种疫苗问世,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加以对待。日本和欧盟最近已作出承诺,未来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将成为“全球共同产品”。
换句话说,在疫苗研制和试验阶段应避免恶性竞争,确保各国日后能够平等地获取疫苗。
第二,中欧应加强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合作。中国承诺在未来疫苗临床试验中加强国际合作,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有100多个新冠肺炎疫苗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中国最多。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疫苗的生产能力较低,可能难以支撑全球接种计划。仅靠公共资金往往不足以确保疫苗能够平等地惠及所有人,这就要求疫苗研制者与生产商之间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
但就算如此,即便是前景最好的疫苗项目、生产能力最强的疫苗企业,恐怕也仍无法为全球提供疫苗接种,在这种情况下,应优先照顾最脆弱的人群。
第三,中欧可以合作建立重大传染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共享卫生数据,开展医疗研发合作,为今后类似疫情防控做好准备。
最后,在政府层面,欧盟和中国应合作建立一个侧重于卫生等关键领域的多边投资平台。
此外,虽然中国与欧盟的双边关系很重要,但与公共卫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讨论,应将更广泛的欧亚大陆其他相关各方也纳入进来。今年将在柬埔寨举行的第13届亚欧峰会就为此提供了一个机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张钊 齐磊 刘世东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